言情小说笔趣阁 > 讲各朝历史,开国皇帝们破防 > 第246章 奉天之难

第246章 奉天之难


【好在李豫和唐肃宗身边的宦官李辅国关系不错。】
  【李辅国得知张皇后的阴谋之后,私下筹备应对之策。】
  【在唐肃宗死的这一天。】
  【张皇后伪造诏书,让太子李豫进宫,想要杀了他。】
  【哪知李豫一进宫,就被李辅国和程元振早已经准备好的人保护了起来。】
  【李豫有惊无险的登上了皇位。】
  【在李豫当上皇帝后。】
  【把拥立自己为帝的李辅国和程元振,分别封为司空中书令和禁军将军。】
  【李辅国在唐肃宗时期,就权势极大。】
  【再加上拥立了李豫为皇帝。】
  【一时间极为膨胀。】
  【还给皇帝李豫说,皇帝尽管放心,一切都有他。】
  【李辅国也是这么做的。】
  【朝堂上的百官上疏都要经过他。】
  【可谓是大权独揽。】
  【李豫可不是秦二世,哪里会容得下一个宦官弄权。】
  【表面李豫不说什么。】
  【但是他派出手下刺杀了李辅国。】
  【在李辅国死后不久,程元振也被免官。】
  【李豫的手段还是有的。】
  【不过他却不昏庸。】
  【也不铺张浪费,甚至勤俭有加。】
  【还施以仁政,与民休息。】
  【安史之乱也是在李豫的手中彻底终结。】
  【不过也是因为李豫,导致各地的节度使权力过大。】
  【李豫不削弱藩王和降将的兵权,皇权自然而然会处于弱势,而他不削就算,还重用了降将,为以后埋下了祸乱。】
  【纵观李豫的一生,属于是守成之君。】
  【并无太大功过。】
  【享年53岁。】
  后世实时弹幕——
  “藩王不削弱,加强皇权,安史之乱就是表面平息。”
  “李豫能成功平定安史之乱,多亏了郭子仪和李光弼等贤将。”
  “西域全丢,太监掌军,藩镇林立,郭李再厉害也挽不了唐的颓势。
  好在散装的中晚唐各方势力间平衡,又苟了150年。
  时间比初唐和盛唐还长。”
  “李豫在位时期,太监太牛逼了。”
  “安史之乱不是安庆绪和史朝义终结的吗?”
  “回复楼上:也对!”
  “李豫算是半昏庸,能力一般般。”
  “唐代宗无论怎么说,也算上个明君,毕竟是他终结的安史之乱。”
  “李豫还行。”
  “其实除了李旦兄弟两和李隆基这三个玩意,到唐代宗都挺不错的。”
  “李豫被低估的明君。”
  “真是权利迷人眼,对于宦官也一样,李豫在位期间重用宦官,也和宦官斗。”
  “李辅国有点认不清自己的身份了,他想给皇帝拿主意,不死就怪了。”
  “要是论唐代宗的功过,一半一半吧。”
  “好像宦官干政就是从李豫时期开始的。”
  “李豫还行,但是能力不行。”
  “最让人搞不明白的是,李豫让宦官掌禁军大权。”
  “冷知识:豫剧的‘醉打金枝’就是以代宗和郭子仪为原型。”
  “都说宦官弄权,其实不然,唐代宗李豫只不过想要用宦官制衡权臣罢了。”
  “非明主,亦非庸主!”
  帝王空间。
  唐代宗李豫走出金门。
  迎面看到李世民等人正在痛殴李隆基。
  李豫行礼也没有受到瞩目,不由走到了李亨身边站定,说道:“父亲,儿子并不是不想削藩,实在是一个处理不当。”
  “大唐的江山,又会陷入纷乱。”
  李亨点头道:“经历了安史之乱,大唐已经无法经受藩王的造反了。”
  “既然没有好良机削藩。”
  “那就只能看看后世子孙有没有机会了。”
  “粗算一下大唐王朝已经存在了不少年,估计也快要落幕了。”
  “这些都不是你我一人之力可改变。”
  【等唐代宗李豫死后,太子李适即位。】
  【是为唐德宗。】
  【李适为了让经济发展,改革了两税法。】
  【而且他也看出了藩王权力太大的隐患,一直想着削弱各地藩王。】
  【加强皇权。】
  【当时的藩王权势极大,其中有藩王死了之后,把官职传给了侄子,根本就不用朝廷任命,而朝廷对此也无可奈何。】
  【不过藩王想要搞这种世袭化,肯定是不行的。】
  【这不就是一个个国中国吗?】
  【只要是个皇帝都不愿意看到。】
  【于是第二个这样搞的藩王,被李适拒绝了。】
  【结果就造成了四个藩王联合一起举兵造反。】
  【李适命朱滔等五个节度使平乱。】
  【获得大捷。】
  【然而李适想着不如一起把这些节度使削弱。】
  【哪知又造成了一场大的叛乱。】
  【很快长安城也发生了兵变,李适想要召集禁军,然而,并没有一人前来,反倒是百余名宦官带着他杀出了城,逃到奉天。】
  【叛军尊朱滔的哥哥朱泚为首领。】

  【而朱泚野心勃勃,称帝。】
  【并杀了还在长安的皇室77人!】
  【而被宦官保护下逃到的奉天的李适昭告天下,让人来救驾。】
  【支援的将士没到。】
  【反倒是被朱泚的人马兵临城下围了城。】
  【史称奉天之难。】
  后世实时弹幕——
  “哎,这个时候的大唐王朝已经是摇摇欲坠了。
  亡国非常有可能。
  值得庆幸的是,乱臣贼子多,铁骨铮铮的忠心将士也多。”
  “唐德宗算是个昏庸之主吧,不过大唐这么乱,也不能全部怪他,大唐的衰败的根源还是在李隆基身上。
  李豫虽然平定了安史之乱。
  但是藩王势力割据的局面,一个处理不当就会出现这种谋反的情况。”
  “李适是想要做中兴之主的,可惜入手的局面有点差。
  再加上他操之过急。
  所以才会落到这个下场。”
  “回复楼上:唐代走向衰亡,李隆基时期的执政有百分之85的责任。”
  “李适是见过盛唐的,所以他当上皇帝之后。
  是有很大的志气恢复盛唐繁荣的。
  可惜理想是有,但是能力差点。
  再加上识人用人方面也差点,要不然削弱藩王未尝不能成功。”
  “换位思考一下,要是我是唐德宗好像也没有啥好办法。
  这个时候的藩王已经蠢蠢欲动了。
  要不然也不会自己钦定接班人。
  要是施行推恩令也不行,摆明了各地藩王已经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了。
  而且推恩令也不是短时期有效的策略。”


  (https://www.yqwxw.cc/html/70512/70512271/10100765.html)


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yqwxw.cc。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:m.yqwxw.cc